时间:2022-11-29 09:11
金年会 - 官网
《国史纲领(上下)》這是一部中國通史,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,不得不力图簡要,僅舉大納,刪其瑣節。1、今国人方蔑弃其本国已往之历史,以为无足重视;既已对其民族已往文化,懵无所知,而犹空乎爱国。此其为爱,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,如农人之爱其牛。彼仅知彼之身家职位有所赖于是,彼岂复于其国家有逾此以往之深爱乎!【灭其国须要灭其史】2、此种通史,无疑的将以记诵、考订派之光阴,而达宣传革新派之目的。
彼必将从积蓄的历史质料中出头,将于极艰辛之准备下,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。将以专家毕生之精神所萃,而为国人月日浏览之所能通贯。则编造国史新本之事情,其为难于胜任而愉快,亦可由此想见矣。【钱老霸气】3、治国史之第一任务,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,求得其奇特精神之所在。
【卓见】4、今于国史,若细心留其动态,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象,即我民族文化常于“宁静”中得希望是也。欧洲史每常于“战争”中着精神。如火如荼,可歌可泣。
划界线的时期,常在惊心动魄之震荡中发生。若以此意态来看中国史,则中国常如昏腾腾地没有上进。5、空洞设譬,中国史如一首诗,西洋史如一本剧。
一本剧之各幕,均有其截然差别之变换。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,令人不行划分。
西洋史正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,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。罗马如一室中悬巨灯,光耀四壁;秦、汉则室之四周,遍悬诸灯,交射互映;故罗马碎其巨灯,全室即暗,秦、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。因此罗马民族震铄于一时,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。
【钱老融会领悟,烛照古今,又能以通俗比喻让大家一听就懂,厉害】6、综观国史,政体演进,约得三级:由封建而跻统一,一也。(此在秦、汉完成之。)由宗室、外戚、武士所组成之政府,渐变而为士人政府,二也。(此自西汉中叶以下,迄于东汉完成之。
)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,三也。(此在隋、唐两代完成之。)【高屋建瓴】7、民国以来,所谓民选代议之新制度,终以不切国情,一时未能切实推行。而历古相传“考试”与“铨选”之制度,为维持政府纪纲之两大主干者,乃亦随专制黑暗之恶名而俱灭。
于是一切政界之糜烂杂乱,胥乘而起,至今为厉。此不明国史真相,妄肆破坏,轻言革新所应食之恶果也。8、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、魏晋、南北朝、五代。以及如今天般的破裂时代。
但中国历史的大趋向,则总是憧憬于团结与融和。西方史则总像易趋于破裂与斗争。中国史上有造反与作乱,但和西洋史上所谓革命差别。
中国史上也有向外扩展,但与西洋史上之帝国征服又差别。此项所谓历史的大趋势大动向,我们无法在短历史往迹去看。这是研究历史之大意义大价值所在。【强烈建议少数民族看这段】治史要能总揽全局,又要能深入机微。
初看似乎说故事,抵家却需大看法。9、其实这一套制度,本是毗连着周公以前夏、商两代的历史传统而来。只是经周公一番创作,而更臻完美。
此一套制度,其实即是把全国政制纳归于统一的制度。自天子分封诸侯,再由诸侯各自分封其海内之卿医生,而共戴一天子,这已是自上而下一个大一统的局势。我们该称此时期为封建之统一。10、近代只有孙中山先生,他明白把中国传统政制来和西方现代政治参酌配合。
他主张把中国政治上原有之考试、监察两制度,增入西方之行政、立法、司法三权,而糅合为五权宪法之理想。我们且岂论此项理想是否精美绝伦,然孙先生实具有超旷之识见,融会中西,斟酌中西彼我之长,来适合国情,创制立法。在孙先生同时,以致现在,一般人只知有西方,而抹杀了中国自己。总认为只要抄袭西方一套政制,便可尽治国平天下之大任。
把中国自己固有优良传统制度全扬弃了。两两相比,自见中山先生慧眼卓识,其看法已可绵历百代,跨越辈流,不愧为这一时代之伟大人物了。【入钱老高眼者,唯有孙文】考试制度,可说是我们中国的民主政治。又有人说,中国从前的军阀和督军为国大害,而盛赞西方政制限定武士不干政之精致。
其实此种文武分职,武士不干政的制度,在中国又是古已有之,亦属中国旧制中一项优良的传统。汉唐盛时莫不如此。武士统兵归来,仅有爵位勋级,职位尽高,待遇尽厚,但在政府并无实职,不能预闻利用政事,正与近代西方政制如出一辙。
抗战时期,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会见,在兰州甫下飞机,即向国府派去的接待大员提起王安石来,深表倾佩之枕。而那些大员却瞠目不知所对。
因为在我们近代中国人心目中,只知有华盛顿、林肯。认为中国一切都落伍,在现代世界潮水下,一切历史人物传统政制,都不值得再谈了。于是交浅言深,只支吾以对。
【今日仍然如此】11、西方此一二百年来,帝国主义大行其道,英、法等国都拥有大量外洋殖民地,他们乃自罗马传统而来。但在中国,自秦以下,国界虽大,统一政府所辖规模虽广,其政制则是郡县的,不得以西方传统的帝国相相比。但今天的中国人,事事喜欢模拟西方,因此随口常称“汉帝国”“唐帝国”云云。岂非汉唐时代的中国人,除却其中央政府所在地以外,各郡县便均以殖民地视之,均以帝国征服方式来统治的吗?地人才,一律平等看待,各地均有人士平均到场政府。
一应钱粮执法等,亦是全国平等。此等规模,岂能与现代西方帝国之殖民地统治相提并论?12、近代的中国人,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伍,遂误认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物制度全都落伍了。此实是一种可笑的推断。
中国自秦以下历代伟大学人,多数是亲身登上了政治舞台,体现为一个实践的政治家。因此其思想与理论,多已见诸其其时的实际行动措施中,自不必把他们的理论来另自写作一书。
因此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,乃似没有专门性的有关政治思想的着作,乃似没有专门的政论家。我之钦佩孙中山先生,正因他不光能采人之长,补己之短,同时亦能不将自己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一笔抹杀。
在中国昔人中任意举出一两位,如董仲舒、司马光,他们都绝不但是一书生。他们之作为中国的政治家,都是有理想而又能见诸实施的。
又如唐初名相房玄龄、杜如晦等,他们建立出一套制度来,垂之几百年,即朝代换了,亦并不能完全盖过他们,逾越他们。这是中国政治家之伟大处。13、中国的钱粮制度,全国各地租税全是一律。
而且能轻徭薄赋,主张藏富于民。只要此制度一订立,便易获得全国人民心悦诚服。社会便可藉此安宁几百年。综有变坏,经一番乱事之后,此项制度又复生了。
14、中国昔人称社会为“乡”。乡的看法,在中国一向极受重视。所谓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,就十足透露中国昔人对于社会重要性之认识。
15、马克思把此三种社会形态来配合于西方历史上古、中古、近代之三分期。他说,上古希腊、罗马时代是仆从社会,中古时期是封建社会,近代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。他并推翻今后则一定为共产社会无疑。
……但就我们东方人看法,则马克思之历史知识实仅限在西方,彼所划分之社会三形态,是否可运用之于中国社会,则确系一大疑问。西方封建社会乃起于北方蛮族入侵,罗马帝国瓦解之后。此时不仅在上无一个统一政府,连地方政府亦无法存在。
社会上各自投靠依附于较局势力者以求自保。如是自下而上,逐层筑起了一种封建的架构。16、游士时期:此为春秋末贵族阶级瓦解,士人新兴之一转型期。先秦诸子百家,自孔子儒家始,此下像墨子、孟子、庄子、荀子、老子,以致战国策士如乐毅、鲁仲连以及公孙衍、张仪等,他们各怀一套理想,或抱一片野心。
有的凭其人格感召,有的鼓其如簧之舌,周游各国。朝三暮四,所谓“孔席不暇暖,墨突不得黔”。不遑宁处,以期行道得志于天下,因此而有百家之争鸣。
17、历史家把历史分为上古、中古、近代和现代,但另有眼前史。此当前的社会,呈显于我们眼前之一切,实为最真实最活跃的眼前史。
我试给它起一名称,我将戏谓之“无字天书”,一部无字的历史天书。此外一切史书着作,只都是“有字人书”。有字人书的价值远不能凌驾了无字天书。
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悟到于此,所以他在写《史记》以前,便从事于游历,遍到各地亲眼视察,读通了这一部无字天书,才下笔来写他的有字人书。但我们今天也得反过来讲,我们也须能先读通了有字人书,才气来了悟此无字天书。否则纵使此一人终身生活在某一社会中,可以不认识此社会。
纵使他毕生在此世界上周游,亦可不相识此世界。可见“无字天书”该与“有字人书”参读。【钱老此语发人深省】18、农业经济,最为人生所必须。其他工商业,则颇易于超出此必须的水准与限度以外,而趋向于一种不必须的无限度的生长。
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般,人生似乎转成追随在经济之后。经济转为主,而人生转为副,这是舍本逐末了。
中国的历史传统,常能警惕地紧握着人生为主而经济为副的低水准的经济观。故谈及经济问题时,常特别注重于“制节谨度”这四个字。……我国经济的理想水准主在平。
……西方历史主要即在求不平。在太史公《史记》中有《儒林》、《货殖》、《游侠》三列传。……但自武帝重儒生,开始组织士人政府,一辈士人所抱的看法,乃在政府中活跃出现,遂开始来禁绝游侠,裁抑商人,使此下的中国社会,走上一条与西方历史绝不相同之路向。正因为中国的士,尤其是儒家,他们都抱有一番如我上述的经济看法。
但若因此而认为中国历史传统一向轻贱商人,则亦不尽然。《左传》云:“通商惠工”,此四字为向来所奉守。
……诸位当知,中国政治传统,只是防止商人专为牟利而妨害了社会,却并不允许政府专为牟利而妨害了商人。可知贱商之说亦不公允。
……我们尽可说,中国工商业一直在生长情况下繁荣不衰,惟遇到达社会经济物质条件足以满足国民需要时,中国人常能自加警惕,便在此限度上止步,而希望转换偏向,将人力物力走上人生更高境界去。科学与艺术,亦是一种义利之辨。至如核子武器之发现,则为一种大不仁。
19、在中国古代有一书,名《周官》,亦称《周礼》。此书实为中国古代一部奇书,犹如西方希腊哲人柏拉图之着有乌托邦《理想国》。此书当属战国末年人作品。书中假托周代官制,有意把政治、社会、经济、教养冶于一炉,是亦主张一种人文主义之经济政策者。
后人遂多疑以为乃周公着作。子女曾有三位政治人物,想依照此书推行新政。一为西汉末年之王莽,一位南北朝时代北周之苏绰,一位北宋神宗时之王安石。
此三人中,效果二王推行新政都失败,惟有苏绰一人乐成了。20、我们当从政治史、社会史来研究经济史,亦当从政治思想、社会思想来研究经济思想,又当从政治制度、社会制度来研究经济制度。在此三者之上,则同有一最高的人文理想在作向导。21、如汉武帝远征匈奴,以为可以一劳永逸。
但到末年,终难免有轮台之诏,自悔当年之措施。22、至秦汉以后,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,此非各家尽被排挤之谓,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,将之尽行吸收,融会为一。……故能汇归合一,而特以儒家为其中心之主流而已。
23、所谓坐而言,起而行。若徒言不行,着书立说,只是纸上加纸,无补实际,向为中国人所轻视。……其立言大本,即在人生实际,不在一套凭空的思想体系上。
24、《论语》开首即云:“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!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人不知人不愠,不亦君子乎!”此不能谓是孔子之一套思想或理论,仅可谓是孔子对于全部人生提纲挈领的一项叙述而已。此乃由孔子视察日凡人生,及其切实践履所获得之亲身履历之一种记载。
因此我们对孔子此番话,亦不能随意运用自己一套思想或语言逻辑纪律来加以品评。因此乃孔子所亲身体会之一种实际人生,不是一纯思想,或纯理论。若欲意会此中滋味,亦必得投身于此实际生活中,亲身有此一番实际体验,才气印证其说。
因此中国人讲学问,恒以“知行”两字并重。无论说知难行易、知易行难、知行合一云云,均将知与行两项连在一起说。即如上面所举《论语》首章,你必真做到“学而时习之”的功夫,才气体验出此心喜悦之情,这是第一步。
继此以往,然后“有朋自远方来”,便觉无比快乐,此为第二步。更进而到达“人不知而不愠”的境界,此为第三步。我们当知,如无第一步实践,便无从有第二步。
如无第二步到达,亦无从说到第三步。此属一种人生境界,非关思想体系。
因此中国人教人做学问,必须知行配合来做。即如学问二字,也都是属于行的方面者。学与问,皆须从实习下手。
25、所以就儒家学术言,正心诚意是“体”,修、齐、治、平是“用”。但单有此心,如无详细知识,则此体仍不全,亦发不出用来,因此要致知。
若对外在事物,家国天下,漫乎茫然,一无所知,又如何得有修、齐、治、平之用?只要你不能修、齐、治、平,则仍即见你心不正,意不诚。空有此一番心情,体现不出真实功用来,如何能说是心正意诚。
心正了,意诚了,自会逼得你去求取知识。因说致知在格物。
此物字并非专指的自然界之物,更要乃是指的人群间一切实事。格是接触义,若反面人群社会中事事物物相接触,即得不到知识《大学》所提出的明显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之三纲要来说,明显德是德性之学,亲民是治平之学,止于至善则是其最高境界。
26、故在中国学术史上,史学所占职位极重要,堪与心学分庭抗礼,平分秋色。中国学术传统主要在如何做人,如何做事。心学是做人大宗纲,史学则是做事大原本。
27、再回到《大学》所提出的明显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之三纲要来说,明显德是德性之学,亲民是治平之学,止于至善则是其最高境界。中国人所理想,人在群体社会中,所应憧憬所该体现的最高鹄的即是“善”。我们亦可说,中国整部历史,正是蕲向于此善。中国整个民族,也是蕲向于此善。
28、诸位如欲相识此中精义,可自试读《论》、《孟》、《庄》、《老》诸书。凡此诸书中所陈述,何一非人生最高理想,何一非人类历史之伟大展望。
但在他们书中,却不见他们时代的衰乱实况来。诸位如欲认识他们的时代,当另读《左传》、《战国策》等史籍。诸位把此两方面汇合看,便知他们之伟大处。
他们虽生存在此时代之中,而他们的精神意气,则无不逾越乎此时代之外之上,而又能心不忘此时代。是我所谓能主持一时代,而又能开创一时代之大人物。29、惟有中国,却能在衰浊世生出更多人物,生出更多更具伟大意义与价值的人物,由他们来连续上面传统,来开创下面新历史。
他们的历史性价值,虽不体现在其当身,而体现在其身后。30、中国人又多尊崇拜历史上失败的英雄。
对于在历史上成大功立大业的英雄,如汉代的卫青、霍去病,唐代之李靖、李积等诸名将,反而比力不重视。如岳飞、文天祥、袁崇焕、史可法等,虽然他们在事业上失败了,反而更受后人敬仰崇敬。
此又是中国人的传统史心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所在。他们在其时虽失败了,但对厥后历史言,却是乐成的,而且是大乐成。【精义所在】31、宋儒陆象山曾说:“人不行依草附木。”一有依附,其人格价值便不会精彩。
纵使依附于事业,也一样如此。32、昔顾亭林尝云:“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。
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。”又说:“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,保国者,其君其臣,肉食者谋之。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。
”33、隐隐中主宰此历史维持此命脉者,正在此等不得志不乐成和无体现的人物身上。但在今天,我们心目中已无此等人物的职位存在。纵使尚有隐了的贤人,我们也将觌面不相识,此实是中国文化的极大不幸极大危机。
34、自五代十国迄宋代,南方的重要性竟已凌驾了北方。我们也可说,唐以前中国文化主要代表在北方,唐以后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则转移到南方了。南宋以下,中国历史领土愈往南推拓,极南部的珠江流域亦酿成中国历史上极重要的一部门。
此时长江流域已成为中国的中部,淮南已成为北方,所谓南利便让给珠江流域了。35、大致来说,古代中国是北方人的,长江以南地域正式露头角占职位要自唐宋始,珠江流域出生历史人物则为更后之事。36、我讲至此,就想到讲历史不能单靠书本知识,还要多游历。
例如信耶稣的须到耶路撒冷去,释教徒须到印度,崇敬孔、孟便想去曲阜、洙泗一游。因游历可得更深更亲切的知识,决非徒求之于文字书本者可得。
尤其是中国各地,无论通都大邑,穷乡僻壤,都有历史上的胜景奇迹,人物遗风。37、西洋中古时期的耶稣教,本已包揽着许多政治社会上的凡间俗务。
海通以还的耶教士,更形变质,险些成为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之前呼后拥。他们把在南非与北美的履历与态度带到中国。不仅来中国宣传教理,还往往干预干与中国之内政,激起中国之民变。
与往古印度高僧纯以宗教真理相感召之精神,显有差异。而西洋商人之牟利政策,如鸦片强卖等,更招中国人之恶感。近世中西交通史上,鸦片战争前后,不停的教案以及一连的强占土地强索赔款等事项,其是非曲直,大可待有志研究全世界人类文化史而抱有明通看法者之公正判断。
38、中国史上之工具交接,至少已经三期,第一期是近西的中印接触,第二期是远西的中回接触,第三期才是更远西的中欧接触。前两期各自履历六七百年的恒久间,已见中华民族对外来异文化之一般态度及其成效。现在的中欧接触,自明末以来,为期只三百年,虽则西洋以其过强之势力压迫于我,但我们恳切接纳吸收异文化之热度,仍是与前一般。
若以前两期的结果来推论,再历三百年,中华民族一定能完成吸收融和更远西的欧洲文化。可是要吸收外面的养料,却不应先破坏自己的胃口。
39、中国人自己不知道中国是,便不爱中国。不知道中国不爱中国的人,如何算得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。事实上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,而理论上却又绝不能算他是一其中国人,如此般的人,随处皆是,岂不行痛,岂不行惊。40、吾人若一游西安、洛阳、安阳、商丘以及济南、曲阜诸平野,溯大河,历广土,茫茫乎,苍苍乎,彷徨俯仰之间,必能想象我民族先民伟大创基之精神于依稀好像中也。
41、春秋时代,实可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已生长到一种极优美、极高尚、极细腻雅致的时代。42、战国新兴的一派平民学,并不是由他们起来而推翻了古代的贵族学,他们其实只是古代贵族学之异样翻新与迁地为良。
43、一时群臣,如萧作甚沛主吏掾,曹参为狱掾,任敖狱吏,周苛泗水卒史,申屠嘉材官,陈平、王陵、陆买、郦商等皆白徒,周勃织薄曲、吹箫给丧事,樊哙屠狗,灌婴贩缯,娄敬挽车,惟张良为韩相贵胄。汉初王后亦多出微贱。
项羽、田横之徒皆责族,而皆不能成事,此可以觇世变。44、先秦诸子注意教育问题者莫如儒。45、自此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、素朴的农民政府,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、有教育、有智识的士人政府,不行谓非其时的又一进步。
46、王莽的失败,变法禅贤的政治理论,今后消失,渐变为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。【至少是希望能如此。】政治只求保王室之宁静,亦绝少注意到一般的平民生活。【后世对王莽的品评,全是沿着东汉王室之意见。
】这不是王莽小我私家的失败,是中国史演进历程中的一个大失败。47、一个贵族特殊的家庭,和大自然隔离,总难免要走上堕落衰败的运气,此乃以下中国历代王室共有之趋势,而东汉最可示例。48、秦则天下尽为郡县,举国统于一王。
天子世袭,而丞相、御史医生以下不世袭,然后天子乃高屋建瓴,其势孤危易倒。汉鉴于秦亡之速,变换秦法,稍稍复古,故以以宗室、外戚、元勋三系与王室相夹持而为治。
49、董仲舒天人三策与贾谊政事疏,两篇大文,奠基了西汉一代政治之规模。50、贾谊虽以洛阳少年为绛、灌元勋所抑,然贾谊的主张,一一为汉廷所接纳。51、在太平冶安之世,而有此等情形者,惟东汉及两宋为然。
战国列强纷争,事当别论。秦汉建立大一统政府以下,王室高屋建瓴,民众远隔在野,封建世臣之势力取消,民间起布衣为公卿,朝进暮退;所由得与数百年递襌之王室为抗衡者,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为门第,东汉、两宋为士风,元、明、清三代,皆汲宋儒遗脉,而所得浅深差别。
52、“累世经学”与“累世公卿”,便造成士族传袭的势力,积久遂成门第。门第造成之另一原因,则由于察举制度之舞弊。地方察举权任太守,无客观的尺度,因此亦于营私。
一面是权门请托,一面是故旧报恩。两者递为因果,使天下仕途,徐徐走入一个特殊阶级的手里去。53、道德自为人生不行缺少之要素,然亦只是人生中一端。
太过看重,难免流弊。譬如康健,亦人生一要端,若其人惟一看重康健,即难免种种流弊也。
54、因东汉士人只看重形式的道德,不看重事实的效果,所以名士势力日大,而终不能铲除阉人的恶势力。【及袁绍尽诛阉人,而事已溃烂,不行收拾。】55、中国以民族之优秀,疆土之逾越,使中国国力常卓然横跨于四围外族之上。
因此中国史上对外之胜负、强弱,险些完全视海内政治为转移。【外患只是内政动乱所招致之一种事态。严格言之,只要海内政治有措施,外洋绝不足患。】56、东、西两方人口密度不调治,社会经济易生动摇,正如在一端极热、一端极冷的不和谐空气下激起了大旋风,东汉国运遂于东方的饥荒【黄巾。
】与西方的变畔【凉州的兵与董卓。】两种势力冲荡下就义。
东汉的立国姿态,可以说常是偏枯的、静的、退守的。57、自秦以及西汉,都有大规模的向西移民。秦徙东方大族十二万户于咸阳。汉高祖又徙楚昭、屈、景,齐田旧及燕、赵、韩、魏诸强族于关中。
文帝听晁错谋移民实边。武帝徙关东贫民于陇西、北地、西河、上郡,一次凡七十余万。58、惟长安充实尔后西北武功得继纩生长,不如东汉一存边警,即议弃并、凉,弃三辅。
故前汉夺朔方,开西河,而匈奴、西域皆服;东汉视关陕如塞外,而羌祸遂日伸张,东方食少而有黄巾,西边多事而有董卓。此诚两汉兴亡一大关键也。59、人才走归一路,为东汉国力向衰之又一原因。
60、然亦由武帝浪费国力太过,有以致此。大略中国对外,其病每不在刻意讨伐,而在好大喜功,穷兵黩武,以及今后引起之种种浪费。
此仍然是内政问题,昧者乃专以开边生事为大戒。61、黄河西部的武力与东部的经济、文化相凝合,而造成秦、汉之全盛,所谓 关东出相,关西出将62、郑太说董卓:“山东承平日久,民不习战;关西顷遭羌寇,妇女皆能挟弓而斗。天下所畏,无若并、凉之人。”【皇甫规、张奂、段颍,亦皆凉州人也。
】一个国家,内部自身存在两种极相违异的社会情态,无有不致大乱者。董卓领着凉州兵东到洛阳,中国历史,便今后走上中衰的路去。
本文来源:金年会-www.5nlx.com